艺术家郑路
艺术家郑路 (摄影)
从小就想成为艺术家
网易艺术:您从小到大的梦想是什么?
郑路:我父亲他也是从美院毕业的,所以说从小就接触了好多艺术家,所以可能那时候觉得,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成为一个像父辈那种有很多光环的艺术家,那可能是从小的一种感受吧。
由于色弱考不了油画专业 无奈选择了雕塑专业
网易艺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雕塑?
郑路:我原来一直是画油画的,我觉得我比较擅长于做这个工作,当时考美院也最想考的就是油画系,但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我其实是色弱,所以导致我考不了,当时招生简章不允许有色弱的人考油画专业,因为这是一个要求。所以当时是出于一种无奈选择了雕塑,因为雕塑不需要用颜色来建构,当时我觉得这是非常戏剧的。理论上说不是我主动选择了雕塑这个专业,其实是很偶然的一种因素。
艺术家郑路
艺术家郑路
对于文字从小就有很深的情结
网易艺术:您现阶段的作品,基本都是用材料与文字的结合,能聊聊对文字的这种特殊情感吗?
郑路:这个还是和家庭有关,因为从祖父到父亲一直都是做文字工作的。因为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没有打字这些设备,那时候要是投稿都需要在稿纸上工整的抄写文章,当时因为我从小的时候学习书法,可能小孩子的那种书法比较工整。我从有记忆就开始帮父亲来抄他的稿件,所以这个成为一个很大的工作,对于文字从小就有一个很深的情结,它变成我的生活的一部分,当我运用做雕塑创作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就想到了文字是我的一种语言和一种方式的一种传达。
雕塑应该和人、生活、空间发生关系
网易艺术: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你觉得雕塑和大众艺术之间的距离,作为当代杰出雕塑艺术家,怎么能把它做得年轻化,让更多的人接受它、欣赏它?
郑路:雕塑从它传统的功能,其实更多的是结合到建筑,结合到宗教场所里面的一个形态,所以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人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它更多的比如在宗教神殿里面一种大的塑像,或者是和建筑结合。其实今天我觉得雕塑更多的在传达有一种概念叫公共艺术,我觉得是近些年来雕塑怎么能和人的生活走到一个空间里的一个更广泛的一个话题,所以说我觉得我的创作也好,我的雕塑也好,更多的思考应该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和生活,和人的生活,和普通人息息相关的这种空间能够发生关联、发生关系,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吧,和传统的方式有很大的区隔。
在动和静之间取一个中间值
网易艺术:在您的作品中,您是如何体现动与静?
郑路:我很多作品都有一种运动的状态,包括《淋漓》的一系列,它其实都是在把握一种运动中的瞬间静止的一种状态。因为淋漓嘛,就是水在泼洒的一瞬间,我们通过高速摄影的这种办法,把它的瞬间的一种形态静止,然后再将它物化,是这样。但是它看起来是一个静止的雕塑,但是其实它是在运动中的一种过程,这个我想应该是通过一些传统的手段所不具备的把握的一种状态。
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觉得好多材料的运用,包括有多媒体新材料的介入之后,我们更关注它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运动的层面,其实是可以把握的。这个东西如果不通过一些新的媒介、新的技术,可能不一定更好的去把握。比如我很多的作品都是通过高速摄影,把水的这种变化能够截取下来,这个在传统雕塑中就不好实现了。
跨界是一个伪命题
网易艺术:您还做了很多跨界的作品,您怎么定义跨界?
郑路:跨界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互联网词汇,其实有一个概念就是说跨界是一个伪命题。比如讲各个行业之间的跨界,其实是互联网和各个行业之间的跨界,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概念。比方说我们音乐和美术,它们之间不存在跨界,因为它其实就是一个整体的一个结构。举个例子,比方说从有人类开始观测,就是观测宇宙这样一个过程,最开始我们通过肉眼去观测星空,得到一些对天文学的判断,之后通过发展了这种光学技术,我们发展了镜头、望远镜,用这些工具来代替人的眼睛,延长了你的视觉,来观测宇宙,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但是近些年有一种新的技术,叫做光电技术,通过类似于一种声学的技术,就是我们发射一些无线电波,然后在外太空可能会有一些回馈,我们接收到这些回馈,可以获得更远距离的宇宙信息,这些声学的东西转化成视觉的一种图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不是用声觉来拓展了我们视觉的一种边缘呢?其实我觉得这个本身不存在一种领域上的跨界,最终回归还是一个本质的东西。
音乐是我的另外一个梦想
网易艺术:您未来会做哪些跨界?
郑路:我对音乐比较感兴趣,音乐是我的另外一个梦想。我觉得我跟音乐结合的比较多。其实具体来说,可能应该是节奏,因为本身我是喜欢打鼓,鼓本身它就是一个节奏体。在做雕塑也好,还是绘画里面都有节奏,这种节奏也许就是我们所谓的视觉传达出的一种构图,讲究这种空间的层次也好,其实就是音乐里面的节奏,它在视觉系统里面也有相应的对应的词汇和对应的概念。所以我觉得所谓在声音上会有一些更多的结合。
玩架子鼓会给雕塑创作一些启发
网易艺术:您玩儿架子鼓玩儿多少时间了?
郑路:接触的比较早了,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玩儿,反正不是很专业,有时间就会玩一玩。
网易艺术:玩架子鼓会不会对你的雕塑创作有一些启发或者灵感?
郑路:会的。我刚才说一个是节奏,还有一个我觉得声音本身它有很多材质性的东西。因为雕塑更多去研究的就是材料,我们需要通过材料来转达或者传递我们想表现的一些信息。所谓鼓就是一种打击乐器,打击乐器也是强调材料的一种变化,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材料传递出来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觉得这两点之间会有一些共性,也许未来在创作方面还会激发出更好玩的点。
在国内做雕塑的年轻人很艰苦
网易艺术:您觉得您在青年雕塑家的领域里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郑路:在国内做雕塑其实很不容易,因为本身雕塑需要很大的成本和空间,还有包括很多团队的配合,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并不是一个个体能够完成的工作。所以今天我觉得能坚持下来做雕塑的年轻人,都是很不容易的。就是整个环境还是很艰苦的。
网易艺术:您心中有没有推崇的偶像?
郑路:我2015年在台北做的个展,当时个展的名字叫《潮骚》 ,用的就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小说的名字。我觉得我比较欣赏这一类的艺术家,就是他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见证他的审美追求,就像三岛一样,他毕生追求美,但是他觉得那个美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可能无法触碰的东西,他最后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选择了一种很最悲剧的方式来解决。
重新选择职业 想做一个鼓手
网易艺术: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职业的话,你还会做雕塑家吗?
郑路:这个就还是很戏剧性的,我可能会选择一个鼓手,艺术家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怎么讲,是一个很,太赋予了更多的这种其他因素的一个概念。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很单纯,我觉得应该从一个很单纯的一种,比方说喜欢音乐,我们从一个鼓手开始,艺术家这个概念太宽泛了,不是很具体。
艺术家就是普通人
网易艺术: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郑路:没有,我觉得艺术家其实就是人,甚至是更普通的人。其实可能被外界赋予了太多不必要的因素,或者是一些很具有这种传说性的概念附加在上面。
网易艺术:您的性格是追求自我?
郑路:对,不是有那么句话嘛,就是做一条鱼,死之前也要在案板上再扑腾扑腾嘛。
网易艺术:除了工作和打鼓之外,有其他业余爱好吗?
郑路:看看电影什么的。就是基本属于正常人,没有什么特别爱好。